2018年是塑料吸管開始終結的一年。從政令到企業承諾,拒絕塑料吸管的旗子插在了英格蘭、西雅圖、巴黎、里約熱內盧等地。星巴克、麥當勞甚至皇家加勒比游輪,也對吸管說再見。
2019年,更多的塑料吸管“死線”將會來臨:加州、舊金山、中國臺灣等地,迪士尼、宜家、萬豪酒店等企業……名單不斷更新。
塑料吸管,這個依靠大氣壓力來傳遞美味的小物件,細細長長,每年使用量達數千億支。被短暫使用后,它們躺在城市的各個角落,進入垃圾處理廠或匯入大海,以海洋生物腹中餐的殘忍畫面回歸人類視野。
優雅的發明忽然間就走向了末路。
"00后拒絕塑料吸管"挑戰
2018年,深圳公益組織GoalBlue為藍發起了“00后拒絕塑料吸管”挑戰活動,半個月內,已有兩百多位00后投稿,挑戰視頻播放量超過600萬次。
為何選擇00后作為推廣對象,GoalBlue衛藍首席執行官子雯說:“新一代年輕人將成為主要的消費力量,對新近事物的接受度很高,我們希望通過引導他們的消費觀,輻射到不同年齡段的群體?!?/span>“別再有吸管”計劃
就讀于澳大利亞北凱恩斯市10歲的Molly看到《塑料海洋》紀錄片中的一幕,吸管從海龜鼻腔中緩緩抽出、鮮血橫流時,第一次了解到塑料制品對海洋生物的危害,發起了“別再有吸管”的計劃。
![]()
在哥斯達黎加作研究的科學家從受傷的**********鼻腔中取出吸管
Molly號召孩子們提醒家長對吸管說“不”,她在推特上設立了#stopsucking”(別吸了)標簽,還在TED上發表了演講:“海龜認為塑料袋是水母,這是他們最喜歡的食物。我們都看到塑料吸管堆積在可憐的海龜的鼻子上。這不公平?!?/span>
她非常開心地說,加拿大一所學校的校長在看了她的TED演講之后,開始推行零吸管校園行動,至今已有來自新西蘭、韓國、美國、英國、加拿大超過600個學校、500家商鋪、50萬人次參與到該計劃當中。
人類與吸管的邂逅可追溯至7000年前。
在中國臺灣的米其林指南電子報中,一位美食博主綜述了吸管的歷史。蘇美人古墓壁畫記錄了貴族使用中空植物莖稈喝啤酒的場景。此時的吸管足有半人高,喝酒時將酒壇擱在地上配合飲用。中國古代也有吸管,北魏時期曾有記載,古人用植物莖部制成吸管來啜飲爐酒。
蘇美人壁畫 大英博物館 | 圖
吸管的英文單詞Straw的另外意思就是稻草。在蘇美人貴族學會了使用中空植物莖稈喝啤酒之后,四千多年前,兩河流域的烏爾城出現了以黃金和寶石打造的啜飲器,但這種高級的餐具只有王室能夠使用。
黃金杯手柄就是吸管 大英博物館 | 圖
16世紀,南美洲開始興起喝瑪黛茶,此時吸管已經普遍擴充到了銀、銅等金屬。
16世紀南美的吸管「Bombilla」中國臺灣米其林指南電子報 | 圖
習慣的東西忽然消失,借助替代品可以幫助引導他們建立新的消費習慣。
塑料吸管的替代品大軍正四面八方趕來,可分為四個派別:非塑料吸管、循環利用的吸管、把吸管吃掉,或者干脆讓吸管消失——改用直飲杯蓋。
植物材質是********的概念。臺灣“100%植”品牌主打從農作廢棄物甘蔗纖維中提煉出“蔗渣管”,淡黃色的粗吸管看上去像是意大利通心粉,為吸食珍珠奶茶提供了新選擇。
可循環利用的則有不銹鋼、玻璃材質,但早期用不銹鋼制成的吸管未免有些單調且易磕到嘴。在美國的眾籌平臺kickstarter上,加拿大可折疊吸管FinalStraw和新加坡初創企業推出的環保吸管Chew不謀而合,在不銹鋼吸管兩端組合了硅膠,讓消費者可以像使用塑料吸管一樣放心吸、任性咬。
在眾籌網站Kickstarter熱**的Chew,由不銹鋼和硅膠制成 視覺中國?圖
號稱“可以被吃掉”的網紅吸管也屢見不鮮。在韓國2018年8月開始試行“禁塑令”前,一家韓國企業研制出了用大米和木薯混合制成的可食用吸管;紐約新創公司LOLIWARE也設計出了海藻吸管。
被麥當勞和星巴克同時相中的,是改用免吸管直飲杯蓋。在北京的10家麥當勞試點餐廳,杯蓋吸口處設置了專門的飲用口開關,輕輕按下就能解鎖冷飲新喝法。
北京麥當勞科薈路店,“不提供吸管“告示擺放在柜臺上。視覺中國?圖
星巴克推出了造型如同鴨嘴般的新型杯蓋——在杯蓋微微翹起的一端,瓶口被設計成拇指印大小的淚滴狀,可讓?****ㄒ漭涂Х燃叭魏胃哺搶淠膛蕕囊稀?
這種無吸管體驗褒貶不一。在北京工作的陳土土(化名)覺得麥當勞的新杯蓋喝起來沒有用吸管吸起來爽:“就算提供免吸管杯蓋,我也一定會去跟店員要吸管,沒有吸管的冷飲是沒有靈魂的。”暨南大學學生KeyKey(化名)卻認為星巴克的無吸管杯蓋“很好用也挺環保的,以后還會用”。
星巴克推出了造型如同鴨嘴般的新型杯蓋替代吸管
不過,也有網友質疑“一個塑料杯蓋=6根吸管”,使用了更多的耗材。星巴克對此回復道:吸管由于體積太小,難以擺脫最終變成垃圾的宿命。但是新型杯蓋是由可回收的聚丙烯材料制作的,完全可以回收利用。
對吸管材質的探索一直在持續。
美國俄勒岡州生態玻璃吸管制造廠,工人正在加速生產玻璃吸管。視覺中國?圖
據《大西洋月刊》等媒體報道,19世紀美國俄亥俄州誕生的黑麥吸管成為近代吸管的發源,但植物材料并非****的選擇。直至1888年,紙吸管風靡美國,這種打上“廉價、可持久、無從挑剔”標簽的人工吸管高峰期每天生產超200萬支。
然而,紙吸管還未把第一的位置坐穩多久,就在1960年代,被制作成本更低廉、不易溶解、無色無味、衛生方便的塑料吸管以壓倒性優勢取代。
如今,“原始”材質重歸視野,中國兩家大吸管公司南京鵬力塑造和浙江雙童吸管并非沒有考慮過。年產量千億支,意味著每10支吸管就有約4支產自中國。
雙童吸管總經理李二橋表示,他們早已在實驗室里研制出大米、海藻吸管,卻因為高昂的生產成本,未能成熟地推往市場。
李二橋還提出了可食吸管的短板:“不二次加工的話有的吃不了。”以大米吸管為例,其中為增強吸管韌性而加入的木薯淀粉不宜生食。鵬力塑造副總經理余鵬對能吃的吸管還提出了要保證可存儲性以及口感多樣性的要求:“大米和玉米材料做出來的吸管味道可不怎么樣??诟泻?,口味選擇多,消費者的接受度才高。”
考慮到材料來源廣泛以及可投入工業化生產,李二橋告訴南方周末,雖然塑料并非環境友好型的材料,但不置可否的是,塑料產品在使用過程中的高性價比表現,穩固了其難以被同類產品迅速替代的地位。
“除非后續的技術發展和成本控制能夠突破現在的生產瓶頸。”李二橋覺得,可以吃的吸管能否成為主流還是未知數。
替代品不一定減少垃圾量
當塑料吸管禁令襲來時,吸管商的確感到塑料吸管的銷量有所下降。不過,危機也蘊含著商機。
日本東京,東京國會酒店推行木質吸管。視覺中國?圖
各類替代方案中,新型生物基備受青睞,主要代表是聚乳酸(PLA),生產過程并不復雜:谷類秕殼、稻草、麥稈里的淀粉轉化為葡萄糖,再發酵制成高純度的乳酸,化學合成即可。
雖然塑料吸管的出口量略有縮減,但鵬力塑造的紙吸管、PLA吸管的年出口量已有40億-50億支,且市場規模仍在不斷擴大。
早在2014年,雙童吸管就參與起草了聚乳酸冷飲吸管(QB/T 4633)的國家行業標準,規定了聚乳酸冷飲吸管的術語和定義、分類、要求、試驗方法、檢驗規則、包裝、標志、運輸和貯存。不過,這只是推薦標準,并非強制執行。
雖然有著植物來源的綠標簽,但是PLA也只有在特定環境下,經過一定反應時間,才能夠被完全降解。這也意味著,如果PLA吸管丟棄于環境而未被吸收,這和塑料吸管無異。
吸管商也意識到這個問題。余鵬介紹,PLA需要大家一起回收好之后,攢起來通過工業堆肥降解。李二橋認為,不管是塑料吸管還是其他產品,“如果真正做到了可循環、可利用的回收,環境危害是可以降低的。”
面對“誰來回收,怎么回收,以及回收后如何處理”這靈魂三問,沒有人能輕易地給出答案。
零廢棄聯盟副****長岳彩絢向南方周末介紹,為了達到防水效果,有的所謂生物材質吸管還需要混合可降解塑料,其本質仍然是塑料,并且因為其混合成分的屬性,在回收過程中難以分類,造成進一步的分類回收困難。
“如果是高價值的可回收物,我們在社區里面去收集是很容易的,問題就是吸管這東西價值太低了,沒人會去回收這東西,即使我們回收了,也沒人會去處理,只能去扔掉。”岳彩絢總結道。
從零廢棄聯盟的角度看,生產一次性可降解產品并不能夠有效阻止或降低潛在的環境危害,因為量產“并沒有減少垃圾量”。
岳彩絢翻出了《十年限塑令商家執行情況調研報告》,給最終建議里的第四點畫了加重線:“鼓勵商家和消費者在現實中不斷重復使用才是出路。”
不可忽視的是,在西雅圖全面禁止一次性塑料吸管后,殘障人士向西雅圖市政府提交了信件表達抗議,這給他們生活帶來了不便。
吸管會消失嗎?余鵬給出了否定的回答。“在未來,吸管也會在特定的場合被使用,前提是保證吸管可循環利用?!?/b>
分享到:
上一篇:
注塑容器的結構設計注意事項下一篇:
尼龍的成型及加工時的注意事項石家莊煜英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長春市英瀚新材料有限公司
英瀚友情鏈接:http://www.ccyinghan.com
電話:0311-89299985 18032822116(石家莊公司) 0432- 65077017 13351516123 (長春公司)